1963年,黑泽明根据美国小说《国王的赎金》拍出了经典犯罪片《天国与地狱》,62年后,他的忠实影迷斯派克·李对这部电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重新植根于美国文化语境,并注入贴合当下的时代情绪,使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和表意。
不少影迷认为他轻率粗浅的翻拍消解了原版的严肃和深刻性——但或许“轻”正是斯派克·李的核心表达。
《天国与地狱》
故事围绕一起乌龙绑架案展开,音乐大亨大卫·金被绑匪勒索交付赎金拯救儿子,而这笔钱恰好是他买回唱片公司,夺回行业话语权的重要资金。
为了儿子他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这笔交易,随后却发现,绑匪搞错了对象,误绑了他好友的儿子。
于是他面临一个道德抉择:是巩固自己一手建立的商业帝国,还是拯救一个和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男孩?
斯派克·李延续了原版中三幕式的基本结构:儿子被绑、交付赎金、追捕嫌犯,但他将主角设定为一位非裔音乐制作人,这体现了他一贯的创作思路——拍自己熟悉和热爱的主题。
比起控诉社会结构的不公,他更愿意立体地呈现非裔社群内部的分裂和自身的弊病。大卫·金、好友保罗、办案警察和绑匪都是黑人,但这并不阻碍他们间巨大的阶级分化和思想差异,这再次印证了人类个体巴别塔的悲观寓言。
全片洋溢着玩乐戏谑的气质,斯派克·李经常在高潮戏打乱节奏,回避叙事应有的紧张感。
在大卫·金于地铁交钱换人的重场戏中,导演安排了哄闹的洋基队球迷,并将波多黎各音乐节上欢快的演出与紧张的主线剧情平行剪辑在一起,制造出割裂和荒诞的效果。
这也成为本片被诟病的原因:作为类型片,它的调性不够统一;作为反类型片,它对于人工智能、社交媒体和流行文化的批判也过于浅显。
坦诚来讲,观众很难分清作品中那些轻浮不协调的效果是导演刻意为之还是拍砸了。
有影评人称这是斯派克·李电影生涯的“地狱”,其实相比某些还沉浸在艺术家幻梦中的导演来说,这位年近古稀仍然紧跟潮流的老炮儿,已经算体面地老去了。
暂无数据